本文來源于公眾號:文案圈(ID:cwcode)
春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
歷來是文人喜歡撰寫的主題
文人筆下的過年氛圍感
可謂是濃郁十足讓人心馳神往
接下來就和圈仔一起
看文人是如何描述過年的吧
“ 劉紹棠
《本命年的回想》
想當年,我小時候,家鄉的大年從臘月初一就開始預熱。一天比一天增溫,一天比一天紅火,發燒直到年根下。
“莫言
《過去的年》
我小的時候特別盼望過年,往往是一過了臘月涯,就開始掰著指頭數日子,好像春節是一個遙遠的、很難到達的目的地。
“ 斯妤
《除夕》
夜幕降臨時,大家便團團圍坐在圓桌前。外婆開始禱告,舅舅們開始祝酒,小孩子們開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腸。
“ 王蒙
《過年》
小時候我性格懦弱,自己放得很少,但還是喜歡聽旁人放(炮仗)。有激動人心、什么事情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感覺。
“ 馮驥才
《春節八事》
過年的心理是年貨要備得愈齊全愈好,以寓來年的豐足。玉豐泰的紅絨頭花,正興德的茉莉花茶,還有津地吊錢,彰州水仙,寧波年糕,香燭供物,干鮮果品,生熟葷腥。
“ 孫犁
《記春節》
這就是童年的春節歡樂。年歲越大,歡樂越少。
“ 李碧華
《霸王別姬》
空氣中飄漾著歡喜,一種中國老百姓們永生永世的企盼。無論過的是什么苦日子,過年總有愿,生命中總有企盼,支撐著,一年一年。光明大道都在眼前了,好日子要來了。
“龍應臺
《目送》
春節的爆竹在冷過頭的冬天有一下沒一下的,涼涼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
“ 朱德庸
過年就是抱一抱小時候自己的節日。
“ 豐子愷
《過年》
吃年夜飯時,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那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
“ 梁實秋
《過年》
年夜飯照例是特別豐盛的。大年初幾不動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實上即是大鍋菜。
“ 周友斌
《過年的味道》
大年初一凌晨醒來,趕早祭祀人家的鞭炮聲已經零星地響起。睜開眼,感覺一切都是全新的,新的屋子,新的年畫,新的窗花還有抬頭就能看到的“抬頭見喜”、“身臥福地”的春聯。因為新春的到來,一切日常所見的平常東西都好像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都在眼中變得美好。
“莫言
《故鄉過年》
年夜里的餃子是包進了錢的,我們盼望著能從餃子里吃出一個硬幣,這是歸自己所有的財產啊,至于吃到帶錢餃子的吉利,孩子們并不在意。有一年,我為了吃到帶錢的餃子,一口氣吃了三碗,錢沒吃到,結果把胃撐壞了,差點兒要了小命。
“ 冰心
《童年的春節》
過年的前幾天,最忙的是母親了。她忙著打點我們過年穿的新衣鞋帽,還有一家大小半個月吃的肉,因為那里的習慣,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豬賣肉的。
“ 陳忠實
《過年:家鄉圓夢的炮聲》
我在母親揭開鍋蓋端出第一屜熱氣蒸騰的包子時,根本顧不上品評包子成色的黑白,搶了一個,燙得兩手倒換著跑出灶房,站到院子里就狼吞虎咽起來,過年真好!天天過年最好。
“ 巴金
《霧》
堂屋里掛了燈彩,兩邊木板壁上也掛了紅緞子繡花屏。高臥在箱子里的歷代祖先的畫像也拿出來,依次掛在正中的壁上,享受這一年一度的供奉。
“ 林語堂
《京華煙云》
北京城外一里遠,有個巨大的道士廟,叫白云觀。由正月初一到十九,北京的男女老幼好多人去逛……男人舉行徒步競賽,女人有賽車,還有成群的人到那兒去會‘仙’……‘神仙’也許像大官兒,也許扮作乞丐,也許像狗,也許像驢。
“ 梁實秋
《北平年景》
祭祖先是過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懸掛在廳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剛怒目,在香煙繚繞之中,享用蒸,這時節孝子賢孫叩頭如搗蒜,其實亦不知所為何來,慎終追遠的意思不能說沒有,不過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點燭,磕頭,緊接著是撤供,圍著吃年夜飯,來不及慎終追遠。
“ 老舍
《過年》
最懷念的,還是小時候過的年。早起拉開窗簾舉目望去,一夜之間,外面已經成了銀裝素裹的世界。今年冬天雪下得少,似乎缺少了一點氣氛。這場雪的到來,提示人們,過年已經不遠了。
“ 許欽文
《過年恨 》
“三十日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辈坏篝~大肉的飯菜好,粽子年糕的點心多,還有橘子荸薺,甘蔗金蛋,又有橘子花生可以消閑;穿著紅紅綠綠的新衣服,小孩子過年,本來高高興興,是可以快樂的。但我自幼,每到過年,總感覺到遺恨,就因為是言論不自由。
“ 肖復興
《年味兒》
從臘月二十三之后到年卅的日子里,每一天都不能夠閑著,都安排好了關于年夜飯的密密麻麻的節目單。各家都忙忙乎乎,紅紅火火。
“ 曹雪芹
《紅樓夢》
各處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內設著天地紙馬香供,大觀園正門上也挑著大明角燈,兩溜兒高照,各處皆有路燈。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團錦簇,一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
“ 張愛玲
《異鄉記》
把大塊的肉堆在屋里桌子上,豬頭割下來,嘴里給它銜著自己的小尾巴。
“ 林語堂
《慶祝舊歷元旦》
五日內全國均穿好的衣服,停止營業,閑逛,賭錢,打鑼,放鞭炮,拜客,看戲。那是個黃道吉日,每人都盼望有一個更好更榮華富貴的新年,每人都樂于增多一歲,而且還準備了許多吉利話向他鄰居祝賀。
“ 周作人
《過年的酒》
過年照例要過,而支出大增,酒想買一壇而不大能,而過年若無酒,在我就不是過年了。
“ 胡適
《四十自述》
每年除夕我家中總有一大群討債的人,每人一盞燈籠,坐在大廳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廳的兩排椅子上滿滿的都是燈籠和債主。我母親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謝灶神,壓歲錢等事,只當作不曾看見這一群人。
“ 閻連科
《過年的母親》
每遇了過年,就念著回家。急慌慌寫一封家信,告母親說,我要回家過年,仿佛超常的喜事。母親這時候,便拿著那信,去找人念了,回來路上,逢人就說,連科要回來過年了,仿佛超常的喜事。接著,過年的計劃全都變了,肉要多割些,饃要多蒸些,扁食的餡兒要多剁些。
“ 老舍
《北京的春節》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的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
......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
“ 魯迅
《祝?!?/strong>
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野咨某林氐耐碓浦虚g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
......
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