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好久沒整職場毒打系列了,今天整一波。
我們都知道職場是由人構成的,有人的地方,就得打架。
既然是打架,要有承載的戰場。
所以這里拋一個問題出來,大家工作的時候用過郵件么?
一說到郵件,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外企模式,也有人問過“為什么外國把郵件當微信一樣發?”
巧了,我在國企外企以及互聯網公司都干過,微信模式還是郵件模式我都玩兒過,這個問題我可太有心得了。
咱們國內的職場,微信或者其他的長得和微信差不多但是掛名“職場專用”的聊天軟件(釘釘飛書企微乃至QQ或者內部軟件)用的更多。
聊天軟件,核心在“聊”,對應的是“說”,這和郵件,對應的是“寫”的工具,天差地別。
如果有人覺得在工作溝通中,說比寫更方便,那只能說,職場毒打很給面子的還沒落在你身上。
這樣的錦鯉之身,一定要更加愛惜。
因為郵件的第一大功效,就是方便撕X,而且是留存證據的撕X。
已經有無數打工人用自己的前途給我們指出了各種大坑,可惜拉不住很多剛出校園甚至混跡已久的打工人依然前赴后繼的踩進去。
哪怕是企業里面沒有人用郵件,但是“郵件思維”,也一定要帶上。
2
郵件撕X,在多年的職場打磨里面,已經成為了一門顯學。
存在,既有因,撕X,無處不在。
即使是鼓吹扁平化管理的組織本質上都是金字塔型的,資源和坑位都是越往上越稀缺,稀缺帶來的必然是零和博弈,你上別人就沒法上。
別講什么禮儀道德體面,那是贏家講的東西。
現實是,位置是有限的,想這個位置的人,是無限的。
所以競爭是必然的。
為什么很多企業愛招年輕人,除了便宜,那都是標準的優質易耗品啊。
這消耗不光是來自于行業萎縮和公司戰略調整,很多時候就是信了“職場不撕X”的口號,摔進了已然成精的同事挖的坑里。
別人熬制的雞湯,不要輕易張嘴。
如果覺得撕X不好聽,那咱們可以換個包裝,職場風險管控,很穩妥吧。
只要做事兒,就會有風險。
而郵件的第一作用,是留下中心化的記錄來規避風險。
2016年希老師和川老師巔峰對決,最后是川老師獲勝,大家都知道,最開始的時候看好川老師的人不多,包括民調。
民調首次反轉,發生在2016年7月25日,CNN統計44%的被調查者支持川老師,而只有39%的人支持希老師。
轉變來自7月22日民主黨全國黨代表大會舉行前夕,維基解密網站公布了美國民主黨國家委員會內部的19252封絕密郵件和8034個附件,顯示希老師暗中勾結民主黨高層打擊同黨競選人伯尼·桑德斯,丑化桑德斯的形象。
事后,希老師立馬說這是俄羅斯特工的泄露的,為的是幫川老師上位。
那為什么,希老師的打發是強調泄露人的動機不純,而不說這郵件是假的呢?是PS的呢?是有兩個號自己給自己說話呢?
這就涉及到郵件很大的一個特性,又難改又好查。
域名,往往是公司統一的,前面搭配上員工名字,那就跑不掉,要偽造,除非是偽造自建服務器,這難度就很高,小作文很難輕易炮制出來。
有了記錄,就有規避風險的底氣,當然也構建了撕X的根基。
本質上,做事兒就有風險,風險就有概率出事兒,出事兒總要有人背鍋,郵件就是明確到底是誰的責任。
于是在職場撕X中最基礎的一招就誕生了,比對證據。
職場撕X可不是小作文,要有真憑實據才能淦個痛快。
這郵件保留證據還有一層隱藏屬性,就是搜索起來特別快。
在外企感受過的都知道,各國的員工都會有各自的小特點,比如美國人那就是說話不著邊際,承諾基本放屁,從“道”的宏觀層面就喜歡賴債,而相比之下,印度人喜歡“短小精悍”的耍賴,“術”這個層面拿捏的很好。
于是經??鐕鴷h的時候會出現這樣一幕:
項目推進很久了,孟買那邊突然要改其中一項內容,大老板聽到就不爽,都一個多月的東西怎么最后時候還來變。
好,印度式甩鍋出現了,說孟買這邊一個月前就說有這項變動了;
半個月前就給其他國家的同事溝通了;
你們不知道,一定是你們自己理解上的問題。
印度人在跨國企業還賊抱團,印度小老板立馬跳出來說,就是就是,早打招呼了。
這時候,比拼的,就是個翻找和整理證據的速度,聊天工具也行,但是證據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溝通對接過程中,截圖都累死人,這也是為什么娛樂圈爆個瓜總要有人來當課代表的原因,太難梳理了。
會議之后再拿證據出來,黃花菜都涼了,事后找補反而容易留下“流程不清、思路不明、事后找借口”的印象。
這時候就要立馬喊出不對,我這邊有證據,而且立馬能呈現出來才行,不然就會被印度人最拿手的“指鹿為馬”戰術繞進去。
而且郵件證據還有個好處,哪怕是對方不承認,說自己沒看到,也不怕。
這涉及到郵件產生的職場潛規則,只要郵件發了默認就是收到了看到了,這也讓常見的“群里信息太多沒看到就是不知道”的甩鍋手法失效。
記錄,有時候就是這么真實。
你看,國外企業也有企業級的聊天工具,比如slack,但是重要的事情,依然是走郵件,就是為了留下清晰,而且可以快速查詢的證據。
不一定是為了挖坑,但肯定是可以保護自己嘛,職場如戰場,被漫天亂飛的流矢射中的人太多了。
如果說留證據是被動型防守,那郵件的第二功能,抄送,就是帶有主動性質的戰術布局。
作為很有職場吵架經驗的人,我觀察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一部分人在撕X的時候,往往太過投入情緒,把自己先氣個半死,屬于殺敵一百,自損八萬的。
還有一部分是撕X的時候眼中只有敵人,覺得自己是諸葛亮在世,而對方就是舌頭打結的王朗,來一段鬼畜rap就能把對方念到自閉。
這兩種風格都忽略了撕X的本質,吵架,是給圍觀群眾看的。
郵件有個聊天工具很難做到的點,就是能cc,能抄送。
要在聊天工具里面讓大家來圍觀,那要各種拉人,很麻煩,前提還是,你要是你想要圍觀群眾的好友才行。
而郵件,按照公司郵件取名規則,就能瞬間拉過來一群人,你的領導,對方的領導,隔壁業務相關的同事,都行。
言辭甚至都不需要激烈:
“As discussed……根據我們上次討論……”,潛臺詞是你丫怎么說話不算話。
“To follow-up……我來跟進一下項目進展……”,意思是說你丫怎么還沒開動。
圍觀的力量,有時候是很強大的,cc換個文縐縐的說法就是:請知悉,這瓜和你有關。
工作做得好,cc要抄巧,工作要出彩,cc不能甩。
最近有國內大廠員工怒懟領導,看得人大呼過癮,不過抱著的是爺反正要走了的心態,算是臨走的時候放大招。
實操里面,職場上的對攻更多并不是為了玉石俱焚,而是把事情給解決了。
我親自圍觀過一場撕X,背景很簡單,一個銷售去新加坡出差,請了供應商吃飯,公司規定了這種場合的消費上限,但是新加坡供應商是個壕,選的地方就不便宜,而且氣氛到了感情深了,就開了一瓶2000歐元的紅酒。
好,銷售匯報了領導,領導說買單,銷售就買了,回來報賬的時候,財務不干了,說違反政策。
這本來是個絲滑的事情,領導說清楚就行,好死不死,領導自己離職申請都交了,新接手的領導不認。
于是,本來是銷售和財務的郵件,開始cc,不斷的擴大,財務那邊cc自己體系的,銷售這邊cc其他銷售人員。
一邊覺得自己是維護公司利益避免無效宴請,一邊覺得自己不能報賬就虧大了要給所有小伙伴提個醒,而且自己是請示有授權的。
你以為倆人是仇人嗎?
恰恰相反。
兩邊看似打的如火如荼,私下關系可好了,經常勾肩搭背的去喝咖啡,本質上,就是打給上面看的,因為這位銷售和這位財務,自己都不能解決問題,而自己也都不敢后退一步。
終于,新來的銷售領導憋不住了,歷史遺留問題還是要解決,雖然自己剛接手趕著想要出業績,不想差旅成本這塊數據太難看,但是再鬧下去就變成全公司圍觀吃瓜了,而且手下的兵心都要散了,還是通知財務那邊報賬了。
如果說抄送功能還顯得光明正大,雙方都能看到抄送了誰,那郵件的第三個功能,就堪稱是職場暗器,直接支撐起了職場甄嬛傳,那就是密件抄送Bcc。
因為對方看不到,你在什么時候節點牽連進來了多少人。
當年上海外企圈有個流傳很廣的江湖傳說,典型的業務部門和法務部門的大戰,有個做BD(Business Development),也就是市場推廣的小哥好不容易突進了一個新的市場,要簽合同了,需要選擇按照哪個地方的法律來。
法務部門一般遇到這種需求都是很頭疼的,默認是采用公司總部所在地法律,對方不讓;
采用當地法律,自己對新市場法律法規又不熟悉,有風險。
于是,常規操作是,選個第三方法律,歐洲一般用倫敦的,亞洲用新加坡的,美洲選紐約的,非洲就是個玄學,看心情。
這就撕起來了,業務想要推進成單,法務需要時間,都有各自的考量,各自的風險,各自的KPI。
郵件反復傳遞起來,雙方都開始埋坑,業務說如果滑單,責任不在我這邊;
法務說如果冒進,風控要吃人。
這時候,不講武德的業務bcc了在休假的大老板,知道大老板休假的時候不看郵件,也知道大老板休假回來第一件事就是開業務會。
就這樣,休假回來的大老板,看到了苦心開市場的矜矜業業的業務小伙伴,傷心欲絕的推動法務部但是無果的郵件,心情自然不是很美麗,尤其是自己還被要給潛在客戶開會來解釋為什么合同一直簽不下來。
而業務不知道的是,法務那邊也不是善茬,同樣Bcc了負責風控的大佬,大佬看著業務部門咄咄逼人而且甩鍋滿天飛的郵件,也是憋了一肚子的火。
如果按照大家心中追求善良美好的憧憬,故事的結尾應該是兩位Bcc大佬,一個從此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法務小鞋,一個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最后黯然離開。
不過,職場比童話故事更真實,兩位反而是平步青云。
背后的邏輯能不能看透,可以說是職場認知有沒有進階的展現。
郵件功能的三重功能,可溯源、cc和Bcc,其實都切中了最核心的點:
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職場撕X不是看誰氣勢足,不是比誰反應更快言語更犀利,甚至,都不是看誰更在理。
職場本來就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
為了個人利益撕X是常態,為了團隊和部門利益撕X更是日常,這時候就要講究“程序正義”。
業務和法務撕X中,看似是兩人對攻,其實是兩個部門的比拼,這些郵件會被更高層的負責人當做獲取資源、攻擊對方、部門對撞的工具使用的。
撕X到最后,給參與者撐腰的,不會是吃瓜不嫌事兒大的圍觀群眾,而是能決定評優和升遷的頂頭上司,給上司遞彈藥的時候,要標準化。
而郵件,就是撕X標準化的承載。
還是那句話,哪怕公司內部不用郵件,可溯源、cc和Bcc的郵件精神咱們還是要拿捏。
3
你以為郵件會導致濫用,導致人人自危嗎?
不不不,你又猜錯了。
很有意思的是,郵件因為具有很強的撕X屬性,反而產生了“恐怖和平”的神奇效果,人人都知道頭上有達摩克里斯之劍,都知道對方手里有趁手的工具實現“核威懾”,反而會變成老實可愛的職場好同事了。
更有意思的是,國內職場人,對于郵件或者郵件思維仿佛有天生的抵觸,更喜歡聊天工具。
對效率的極致追求,對模式規范的刻意弱化,其實,是管理者故意為之,讓他們可以更好的控制打工人。
聊天工具有很多好處,即時快捷、還能發聲音,甚至能直接視頻;
聊天工具的壞處也有很多,即時快捷、還能發聲音,甚至能直接視頻。
同樣是一把刀,切菜就是好的,劃傷手指就是不好的,關鍵在于怎么用。
郵件思維,利于員工;
聊天思維,利于管理者。
郵件思維對打工人的好處,第一個層面,在于時間的把控。
很多時候郵件不需要立馬處理,可以形成一個緩沖空間,對整塊工作的時間進行保護。
這其實很重要。
現在絕大部分的工作,要做到出彩,都不是“應激性”的,而是需要創造或者深入,也就需要進入所謂的“心流”。
這時候,最怕的,是被打斷。
一個你原本擅長的事情,在執行過程中被不斷打斷,你會崩潰,然后發火,最后擺爛。
郵件形成的緩沖空間,對整塊工作時間進行保護,信息收到了,任務在那兒了,自己慢慢來處理。
這不是降低工作效率,反而是形成了一個類似于課表的制度,不用隨時在群里面回復“收到”,也不用被聊天工具提示音弄得PTSD。
那對于管理者來說,這就很不舒服,沒了自己說個話里面有人捧場的快樂,沒有“收到收到收到、鼓掌鼓掌鼓掌”的及時反饋。
郵件思維對應的是“緩釋管理”,當主管想開會的時候要先看下面所有人的日程,在上面找空隙的時候,一個更適合員工高效率輸出的時間緩沖層就形成了,本質上更有利于整體效率的提高。
可惜,一呼百應、身邊人都圍著自己打轉的裝X質感就消失了,體驗很不好。
第二個層面,是能明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大部分人的聊天工具都是親戚朋友發小在,領導同事也在,很混搭;
而郵件,尤其是公司郵件,那就是清一色的同事關系,來的都是活兒,發的都是事兒。
聊天工具里面晚上來信息,可能是女朋友想要宵夜了,男朋友想要約電影了,更可怕的是,同事突然甩文件了,領導突然要召喚了。
很多人,都被聊天工具提示音都弄得神經衰弱了,怕的就是這個。
而郵件,隨便堆,隨便發,反正第二天上班再處理,就沒了連環奪命的感覺。
第三個層面,是溝通效率問題。
聊天工具承載聊天,輕松自如,一般也不會長篇大論,除非是要寫分手感言的時候。
這樣輕松的環境必然導致的就是溝通信息量的下降,一件事兒,往返發個幾條十幾條信息搭配五六條語音,很正常。
而郵件,因為正式,所以表述更加完整,事情講的更清楚。
羅列個起因經過結果,講清楚一二三四五六,還能套表格插圖片,更適合工作上的復雜對接。
表述更完整,也要求表述的時候就想明白。
對于管理者來說,就沒辦法在發信息的過程中完善想法了,那種職場人經常都被折磨的開兩小時會就為了幫領導理思路的場景就消失了。
很多時候咱們的企業管理,都是通過對人力資源的濫用(各種沒有意義的會議以及加班),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對郵件的忽視往往是從上而下的,正是為了掩蓋這樣的濫用。
當然,這里還有歷史慣性的因素,很多公司從小做到大,早期的聊天思維可以支撐起工作的復雜性,等到體量大了部門林立了對接麻煩了,也不想改。
這就是在工作模式上退化了,至少,是不匹配了。
而這種不匹配,讓管理者,非常爽,所以聊天思維依然是國內企業的慣例。
4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
員工的退化,往往就是管理者的升格。
在公司的內部,權力來自于多個方面,法理型權威,扎根于規則和管制,級別比你高就是他說了算,不然業績打差評扣你錢;
傳統型權威,來自于“一直都是這樣”和“一直都存在”,老板就是老板,進入公司說這是你老大,你認了,他也認了。
還有一個,也是在商業組織里面更常見的,是卡里斯瑪型權威,來自“神奇的洞見或成就”。
說白了,領導或者老板能拿到更多的信息,看到更高的層面,自然做出更具有洞見性的決策。
這就脫離了選擇用聊天工具能獲得“一朝權在手,虐遍天下負我狗”的媳婦熬成婆的低級趣味,上升到了非正式權力構成的理性層面。
郵件思維的本質是公開化的,有紀錄的,甚至是公司有需求可以繞過管理者直接查詢,這就破壞掉了信息壟斷帶來的優勢。
而聊天工具是收窄的,可以繼續強化管理者的know-how,流水的員工鐵打的經理總監嘛,這種對信息的集中掌控更能加強管理者的權威。
其實細看就知道,真正的公司大老板,特別喜歡發公開信,細致打磨后一次寫清楚,這就是郵件思維;
而中層和基層管理者,他們的利益不完全對標公司利益,才更青睞可以構建信息護城河的聊天思維。
所以不論面子還是里子,管理者都是討厭員工用郵件的。
當然,明面上,說的是效率問題。
但里子里,其實是職權問題和信息差問題。
總結一下,職場里面大家經常有疑問,為什么當領導的不把話說明白?
因為,不想說明白,不能說明白,不敢說明白。
說明白了,對員工最爽;
不說明白,對領導最爽,也最安全最穩固。
郵件思維,功能決定明白;
聊天思維,設計決定模糊。
一切,都是套路。
-----------------------
本文來源于公眾號:半佛仙人(ID:banfoSB)